1 ) 《年轻气盛》:那么近,那么远
(芷宁写于2015年11月5日)
意大利导演编剧保罗·索伦蒂诺似乎处在个人的才华喷涌期,抛开多年前的创作不提,2013年的《绝美之城》就令无数人倾倒,今年的《年轻气盛(Youth)》也是一部悦动耳目、打动心脑的佳作。
影片的行进模式有着作家电影的意味深远、余韵袅袅,整体被呈现得舒适流畅、赏心悦目,有种越看越沉醉其中的迷人气质。有别于《绝美之城》在表现形式上的宏大丰沛,《年轻气盛》有着涓涓细流般的细腻贴心,经过119分钟的观影,观众似乎既浮光掠影地领教了这个世界是何等的凶顽不堪,又在蓦然感触时看到它也可以变得那般温存,还在时光的流逝之间体会到岁月之美,且不论凶顽不堪也好,温存美好也罢,都被该片再现地充溢着令人欲罢不能的沉迷之气。
有此种沉迷,大抵是因索伦蒂诺再次将人类生存的现状以轻巧伶俐又不失凌厉的手法呈现了出来的缘故,片中人所在的地域虽离大多数观众并不近,但他们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却离观众很近,仿佛是一种替代般的存在。年华易逝,衰老变得势不可挡,心有余而力不足已为常态,信心崩塌,原以为牢固的基石也能瞬间化为乌有,平静难觅,想要获得却又无从得到,看似拥有却也飘忽不定,一边是自我疏解,一边是纠结郁积,一边是勉力而为,一边又是赤裸裸的断裂……在这期间,观众的内心跟随角色的诠释有所起伏,但又好似寄情于景,在自然面前,人类的痛苦趋于渺小,终因片中的迷人风光仿佛能消弭痛苦一般,人们只是经过了生存中的困局,却还过得去,心中的伤犹在,但采取极端决绝行为的终究是个别,大多数人选择继续走下去,看看还会有多糟,或者多好。这一切的观影体验恰似波德莱尔的那句话:“我有时感觉到我在大量流血,仿佛一道涌泉有节奏地啜泣,我听到血在哗啦哗啦地长流,可是摸来摸去,却摸不到伤口。”
将片名《Youth》译为《年轻气盛》,倒不如另一个译名《青春》来的贴切,来的通透。时间、青春这样的命题是很多创作者都痴迷的,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终极命题,更是许多受众感兴趣的文艺题材。索伦蒂诺将自己的解读经由“老艺术家”的度假表达了出来,在这个看似时光悠长、闲散安逸的时空里,各种故事和情绪反而易滋生蔓延,索伦蒂诺拆分打散了故事的整体性,以点线面入手,以客观观察或主观描绘的视角,讲述了人们逝去的时光和余下的时光。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在怅然若失中留着一点点的希冀,于徘徊茫然间露出一抹温情。
影片在情感方面涉及了友情、亲情、爱情、露水情缘及理解之谊,在散落的故事碎片的选取上触及了名誉、创作、体验、落差、调试等等,并在看上去惯常的行为中加入了突发事件,将主角、配角乃至群像们的心绪状态做了画龙点睛的提点,在思想深度上,影片似乎涵盖了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孤独与相伴,灵魂与肉欲等等,可谓林林总总,却也都可统归于“Youth”这个主题,这是索伦蒂诺的聪慧之处,也是他的用意之一。
可以说,影片拍得很文艺,首先主角的身份就十分文艺,片中迈克尔·凯恩饰演的指挥家、音乐家弗雷德与哈威·凯特尔饰演的著名女性题材导演米克,似乎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音乐与电影,然而这两个美的不同形式却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成一个好命题的好体现。
虽然在很多问题的讨论上,弗雷德和米克都显示出作为老男人的共性,如在温泉遇到美女时的失态,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两人表现出了在心性方面的巨大差异。相较于退休赋闲的弗雷德的心态相对平和,面对女王特使的相邀都无动于衷,一把年纪了还在为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绞尽脑汁的米克则显得孩子气了许多,他召集了一拨年轻人一起创作讨论剧本,仿佛想要从年轻人那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结合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制作出一部传世之作。似乎很多导演都拥有着很长的青春期,例如伯格曼。英格玛·伯格曼曾说:“在外面的世界里我感到寂寞。因此我在情感的范围中寻求庇护。不管那是否只是幻影。58岁那一年我才走出青春。”趋于青春,这似乎是一个创作者的创作优势,却也是当事人必须面临的症结,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带来负面后果,一如米克。
在处理子女的情感问题上,米克也显得激进,以为自己能左右负心儿子的想法,而弗雷德的方式则成熟温和了许多,他倾听着陪伴着伤心哭泣的女儿度过难关。两位老人在关于一对老夫妇的相处关系方面的打赌,弗雷德总是赢,并不是说弗雷德有多高明,而是他早已浸入到老年人处变不惊的状态罢了,这点是还试图挽留青春的尾巴的米克所不具备的。不同的心性,决定了不同的结局,一如塞林格所言:“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的活下去。”
在关于过去和未来,年轻与衰老的比拟中,米克曾有过一段经典的台词:“当你年轻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近,那就是未来;当你老了看到的就会是那样,一切都那么遥远,那就是过去。”当受了打击的米克眼前幻化出他拍摄过的所有女性形象时,或许他已经确定自己无法看到未来了。
对于一个好的电影题材,音乐的应用往往起到既接近又辽远的作用,更能将过去与未来衔接。当弗雷德终于抛开心魔,出现在皇家演奏会的指挥台上时,他那首最著名的曲子《simple song》终于响起,仿佛一种追忆,一种抚慰,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往昔歌曲的回响好似空中飘荡着依恋的味道,让旧时袭上心头,给予慰藉的温存。
(杂志约稿)
2 ) 论页面图片的重要性
我果然是年轻,被影评图片吸引过来了,我相信也绝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被年轻性感的身材吸引来了,我以为是讲年轻人的爱,但实际正相反,更没想到是一部很好的影片,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茫茫雪山,自然景色的静谧优美,真的让人既感受到自然之美,看到老人松弛的皮肤,满脸的皱纹,老年斑的鲜明对比,赞叹着真的会很恐惧衰老,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耄耋老人形成了视觉冲击,影片叫年轻气盛,其实是从老年角度来探讨关乎生命、过去、未来、性、孤独,效果好的惊人。
3 ) 回忆永远遥不可及
最有感触的一段台词,是编剧们躺在草地上讨论他们电影《生命中最后一日》结尾的台词:
他奄奄一息躺在床上 咕哝着对她说:“我真该花时间好好对待你,珍惜我们的爱,而不是把一生都浪费在卖保险的野心上”
或许他跟她说了很平常的话,比如:“照顾好自己”。
不我们得把他肉体的痛苦延续到最后,不如就说:“现在吗啡也不能减轻我的痛苦了”。
也许他最后说了些无关紧要的事呢,或许他会说:“我想知道25年前你给我的那个钥匙圈去哪了,像马蹄铁似的那个”。
不,他临死前什么也没说,开口说话的是她,布兰达,她说:“我因为你浪费了太多时间,麦克,我失去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未曾料,米克临死前说的话是:
我现在想明白了一些事,弗莱德,人要么就是好看,要么就是丑陋,中间不美不丑的,只能说可爱。
你说过,情感都是被夸大了的,那是扯淡,情感就是我们的一切。
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弗莱德?我要重新开始筹备一部新电影。
说完之后,米克便走向阳台借着凳子一跃而下。
弗莱德懂他,坐在椅子上不说话,身体颤抖。
这我看来,我甚至觉得不是一部老年人的题材,它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生活意义的写实。
弗莱德年轻时一心扑在音乐上,作为大音乐家,隐退江湖不问世事,拒绝女王的邀请。原因在于他闻名于世的“simple songs”是为妻子所作,妻子再也无法歌唱,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她就是这些曲子的唯一演唱者”。多年来说过的唯一浪漫的话却对女王的特使说了。
米克,一流导演,捧红过50个女明星。他带年轻的编剧们上山,让以为年轻的女编剧透过望远镜看对面,说:“看见对面的山了吗”?
“看到了,看起来非常近”。
“没错,当你年轻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近,那就是未来”。
然后米克把望远镜反过来让她看身边的伙伴,说:“当你老了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都那么遥远,那就是过去”
这就是人生的残酷,只能向前,从来没有回头路。已经发生的就是唯一发生的。而那些回忆再清晰也离你无比遥远,远到一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够着,只有未发生,才是触手可及。
两位老人曾经都喜欢过一个女孩——吉尔达,弗莱德不止一遍的想,如果曾经跟吉尔达上过床会怎样,米克表示他也十分想知道,弗莱德一副不置可否的表情看着米克说:“骗子”!而那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遥不可及。
米克捧红的女明星之一布兰达,也是米克最后一部电影《生命中最后一天》的女主角,她选择向前,选择更好的机会,临时变卦拒绝出演米克的电影。米克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生命中最后一天》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部电影,布兰达的拒绝意味着这部电影再也拍不出来了。她牵着妓女走了一段路,试图尽可能的感受一些青春的回忆——米克曾经对弗莱德说,我老了以后再也想不起来以前发生的事,我的父母,我的童年,而唯一记得的,就是自己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的记忆——后来弗莱德才得知,米克将自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跟吉尔达牵手的事情比喻成学会骑自行车。牵上妓女的手也暗示着他已经接受,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再感受一次与吉尔达的回忆。
波澜不惊,送走年轻编剧,并告诉他们,无非就是延迟拍摄而已,不要抱怨布兰达,布兰达是墙头草,我们都是,如果想要在这片丛林生活下去,你就必须得这样,好的剧本才是我们的热情所在,我们都是群众演员罢了。
说完这些,送走年轻的编剧们,米克就看见了他这一生捧红的所有女演员,她们在他眼前出演一个个经典镜头。那一刻他明白,不仅仅是他成就了她们,她们也成就了他。最后他看到了布兰达放弃他的电影选择出演的墨西哥老婆婆的形象。那一刻他彻底释怀了。他理解布兰达,他接受,他明白,他的最后一部“遗作”只能靠他自己完成。
弗莱德跟医生谈话时,说:“我慢慢老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老的”。
村上曾经有句话也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而医生说:“你知道这外面的世界是什么吗? 青春”!
也是这次谈话,弗莱德才得知关于吉尔达,米克从来没有骗过他,他个吉尔达最亲密的举动就是小时候的牵手——被他称作“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
所以弗莱德开始释怀,十年都未去看望妻子的他,先去墓地看望了特斯拉文斯基(俄罗斯大音乐家)与妻子维拉的墓——他们葬在一起,互相依偎,再去看望了妻子。也暗示这弗莱德坦然接受,他也想自己以后与妻子葬在一起。坦然面对了这一切,他接受了女王的邀请,最后一次表演了“simple songs”。
弗莱德最后在痴呆的妻子面前回忆了两人甜蜜的年轻时光:
“他们不知道,我们当时已经在一起了,我们顶住了所有的疲惫、痛苦和艰难,他们肯定从来不知道,你和我,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将彼此视为‘a simple song’”。
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青春、友谊、爱情、婚姻、儿女、事业、未来、过去,人生这个复杂的舞台上,充满了情绪,emotion,米克死前说,emotion is all we got.导演将这些情绪缓缓道来,不过分渲染死亡的悲痛,不煽情逝去的青春,在你面前所有都遥不可及,可是在外面,在外面有的是青春啊。
保持青春的热情,接受一切即将到来的情绪,待老去时,不致于叹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可共同敬一杯酒,敬永远遥不可及的回忆。
PS.插个题外话,弗莱德说聪明的人没有品味,所以我这一生都在避免成为聪明人。抖得一手好机灵。
4 ) 走出魔山
几乎可以肯定索伦蒂诺是《魔山》的读者,不仅因为这部名为《Youth》(私以为译作“青春”比“年轻气盛”更为贴切)的新作和《魔山》一样,大部分情节发生在瑞士达沃斯的一家疗养院/酒店中,更因为这部电影探讨的正是托马斯·曼小说中的核心话题:时间。影片用两个小时的镜头语言,让时间、艺术、音乐、生活、爱与性、欲望和恐惧等大量复杂的主题在瑞士旖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化的酒店间穿梭流泻,即便其中一些主题只是点到为止(如“欲望和恐惧”,仿佛贯穿全片,实际上只通过保罗·达诺扮演的演员提及过一次),却与其它主题浑然一体,不赘述也罢,如果有心,倒可以此为关键,切入电影文本的又一意义层次。观此片,真有几分读战前欧洲知识分子小说的感觉。
《魔山》或许是《青春》的源文本之一,倘若如此,后者应是对曼氏小说内容和结构的一种有意为之的背离(Kontrafaktur)。《魔山》的主角汉斯·卡斯托普上山去疗养院探望表哥,原本打算只住三周,却被断定得了肺病,一住就住了七年,最后因为一战爆发,不得已离开疗养院从军,(十有八九)死在战场上。也就是说,《魔山》讲述的是一个青年从生到死的过程,《青春》的主角弗雷德·巴灵格则是一个获得了新生的老年人。不过两个作品的“时间观”是相似的。《魔山》提出,疗养院中闲散的时间过得既快又慢。慢,是因为修养的生活空洞单调,让一瞬或一个钟头无止境地延伸,变得“长而无聊”(德语的Langeweile真是个很贴切的词);这是时间流的微观,如果宏观人的一生,那些空洞单调的时间段就可以被病态地压缩甚至化为乌有,因为它们没有“充实着自己”的内容,是空虚无用的。因此,卡斯托普下山时年仅31岁,却变得毫无生命力,仿佛一个已经度过了一生的老朽,同时,他在山上的三周延伸成七年,无数岁月翻页间就过去了,花了七年的时间也没做好下山的准备,七年因为空洞而缺乏分量。
《青春》的主角弗雷德·巴灵格是个音乐家,自称自己“只懂得音乐”,从不热爱也不了解生活。可以这样说,弗雷德活在音乐和艺术里,他用音乐取代了生活,一生中的无数次恋情都是“试验”——对他最不屑的情感的试验,在试验室中制造出来的情感中捕捉音乐创作所必需的灵感,让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人生变得虚假而玩世不恭,弹指一挥间,昔日惴惴不安地追求年轻貌美的女高音的青年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一心念念不忘的仍然只有未成为作曲家前那两次羞涩的恋情。其间的人生呢?大概都被弗雷德自己折叠在所创作的一首首乐曲中了吧。《魔山》对音乐也有一段有意思的探究:音乐可以让几个钟头变得充实而有益,“它把时间分成一段一段,分别将它们填满,使里面总算有了点什么[...]眼下这支不起眼的普通曲子大约要奏七分钟,不是吗?这七分钟可就自成一体,有开端,有结束;它们将自己显露出来,避免了不知不觉就消失在永远一个样子流逝的时间里。”另一方面,音乐虽然看似赋予了空虚的时间段内容和意义,可这种内容和意义同样是不实际的、镜花水月一般的,因听音乐而体味到的情感波动,可以说是被作曲者和演奏者的情感波动诱拐,从而沉陷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感性漩涡中,被麻痹和催眠,被阻碍了行动和进步。
所以尼采认为,好的音乐“具有一个种族的而非一个人的精巧”(《瓦格纳事件》)。弗雷德的《简单乐章》无疑是”个人的精巧“,他不允许别的女高音歌唱家演唱这首曲子,因为它不是为了表演给大众而创作的,它是一个日记一样的作品,由自己写给自己,作者和梅兰妮那段有头无尾的爱情被承载于这段乐章之上,被密封在时间的罐头中。这样的作品,很容易用它那纤巧的美丽音色和浓郁的情绪旋流诱导听众,可是听众无法也不应该解密它承载的全部信息,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藐视”听众的作品,弗雷德是一个“藐视”听众的自私艺术家。作曲家在脱离听众的同时脱离生活,他那封存在一段段乐曲中的岁月被折叠了,不留痕迹地过去了,在放纵的情欲和匮乏的情感之间轻捷地飞过。弗雷德活到了八十多岁,却仍然未经真正人生,他也不知自己为何就到了暮年(电影用不知自己“怎么降落到这里”的跳伞者做了比喻)。
离开酒店前,医生对弗雷德的一番话颇有意味:作曲家身强体壮,连他一直担心的前列腺也毫无问题;但是从此以后他的身体将慢慢地出状况了。弗雷德即将离开疗养酒店所代表的空虚,走进生活,将他那些封闭和自私的乐曲开放给听众——单独献给自己和梅兰妮的《简单乐章》会由另一位女高音诠释,献给女王和她的丈夫,从而获得了超越自身的新含义,迈出走向大众艺术第一步。而对于作曲家自己来说,这首年轻时写下的乐曲也不再仅仅维系着新婚燕尔的当年甜蜜,更兼之了岁月忽已晚的深沉和不舍,弗雷德人生中不多的几段感情之一,总算可以圆满终结。
酒店外面的“青春”,可以指大千世界蓬勃的生命力,但也可以指弗雷德自己的第二个青春:他在女儿的斥责中感悟到自己从未生活过,又在为艺术而自杀的老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决心离开空虚的净土,开始一段全新的、真正的人生。思君令人老,此后大概真的要走向衰老了吧。
5 ) 终为一物,气定神闲
衰老,永远是生命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声色犬马下的浮光掠影,到了暮年却又显得不足一提。索伦蒂诺从《绝美之城》的罗马恢弘城市中脱离出来,落定于静谧的阿尔卑斯山的度假酒店中,来探讨关乎生命、过去、未来、性、孤独。索伦蒂诺用一部《年轻气盛》传达出了更宽广的哲学思考,用其匠气去堆砌出惊奇的影像来释然对过去回忆的林林总总。
影片中每一个主要角色或多或少都被某些事情所牵绊,对痴呆妻子的怀念,对情感寄托的忠诚、对自我怀疑的坚持、乃至对爱情失败的束缚。好在,所有的人物在影片结尾都从灰色阴霾中走了出来。这对于导演所想传达出的主题恰好结合在一起,年轻气盛之时多少还是需要一些对未来不顾一切的探索。影片中借米克之口说出了这么一段台词:”everything seems really close, that’s the future. And now everything seems really far away, that’s the past.”,突然仿若被点醒一般,不念过去追逐未来这便是导演想从中传达出的最为重要主题。
生活中所有人都在未来不确定中迷茫,又有很多人在经历生活不如意后回头看过去的幸福生活。悲喜的过程中总能从最为基本的生存矛盾下去寻找自我价值,艰难困苦的生活也罢,幸福美满的生活也罢,对于暮年之时的人们来说,过去的记忆模糊不清,那份对青春荷尔蒙刺激下的冲动和无知在随时间推移后都将渐行渐远。米克和弗雷德这几十年的好友凑在阿尔卑斯山青草白云下,因为一个女孩斗嘴、打趣,生活中最幸福的事不也就是这样对所有烦恼的不留念而坦然享受当下生活吗?
不如意的生活往往让人绕不开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心底里存在主义的价值观让懦弱的情绪无限放大。意识到情感不受控制,所有人都会像米克一样选择终结吗?显然不是,索伦蒂诺并没有过分夸大米克的结束,平淡的动作,固定的镜头,从摄影中不难看出导演对其的不屑和冷漠。无论生活如何亏待了你,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反思自己,更重要的是对触手可及的未来有着最正确的规划。即便如米克所说:“情感就是一切”,情感打击下的摇摇欲坠总不会永远雨打风吹。米克选择了恐惧,而弗雷德选择了希望,孰是孰非对于电影导演没有告诉我们太多,只是在影片结尾米克用手搭成了一个望远镜望着镜头,他是不是已经发现未来其实真的很近呢?
索伦蒂诺用意大利式的幽默去讲故事,用特有美学的运镜来掌握影片的风格,另其整部影片都凸显出作者电影的独特魅力。影片中的人物可以讲述的很多,导演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也趋于完美,叙事节奏上也比上一部《绝美之城》好了很多,但是总体看来影片不大气,虽然描写性表现的十分坦然,但却无法挖掘出性对于加强影片整体叙事核心的作用。虽然影片的整体观感舒适,可是正是这份舒适让影片过于平淡,凸显不出电影所具有的独特视角和故事上的感动。当然影片的摄影依旧可以拿来作为标杆,诗意的美学画面也让索伦蒂诺和马力克有着十分相像的地方。故事上的匠心独具和几句台词的画龙点睛,整部片子倒也流露出导演对其电影文本上的自信。
大抵若是真到了垂暮之年,所有事情都不再是事了吧。
6 ) 年轻与衰老的混合体,真实与现实间的对立
原载公号“文慧园路三号”
作为今年征战戛纳的“意大利三雄”之一,年仅45岁的保罗·索伦蒂诺除了处女作《同名的人》之外,6度入围主竞赛单元,是从戛纳成名的“戛纳嫡系”。《绝美之城》错失金棕榈大奖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总被人们拿来和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八部半》甚至是安东尼奥尼的《夜》相对比。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也不全对,索伦蒂诺片中那种暧昧的人物关系,主角构成的小群体被更大的空间与人群包围状态,以及对意大利景观空间的展现,在局部上的确与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的作品有相似性。
但若将此作为对索伦蒂诺作品内核的认知,显然是不够合理的。正如索伦蒂诺自己所说“《绝美之城》不是关于罗马的,但是它包含了罗马”一样,《年轻气盛》也并非如其片名“YOUTH”,它不是关于年轻的,但它包含了年轻,是在年轻与衰老的含混体之下,展现的真实与现实间的对立。
与费里尼、安东尼奥尼那种对现实社会、上流阶层的明显的批判性不同,索伦蒂诺对社会与时代的影射是更加隐没的。从处女作《同名的人》到《绝美之城》,再到今年的《年轻气盛》,那种继承于意大利电影中段落化组合、碎片化叙事的结构导向了一种隐藏的开放性和连续的对立性。主人公弗雷德和米克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游离在去情节化的电影里,社会面具与地位在这个阿尔卑斯山的疗养院里后退,浮上台面的是一种被解构、碎片化和重新赋予意义的生活。顺序的叙事模式中缓慢展开的生活真相,同时走向了回忆与未来的两个维度,同样也指向衰老和年轻的维度,一方面是对回忆中生活记忆(年轻)的推翻,一方面是假象剥离以后面对未来生活(衰老)的重建。这也对应于了片中那句台词“当你年轻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近,那就是未来。当你老了看到的就会是这样,一切都那么遥远,那就是过去”
泥疗段落女儿长达3分多钟的独白固定镜头,酒店大厅中简·方达和导演米克的撕逼的谈话,音乐家弗雷德对女王特使的坦白,都承担起了对过去的推翻功能。这也是索伦蒂诺电影的另外一个共同点——由他电影中主要角色提出的生活主观与现实客观间的距离的质疑,类似的质疑同样在《绝美之城》中由主人公捷普·甘巴尔代拉提出,索伦蒂诺说“言语为客观乱序和无意义的世界提供了秩序与意义”,他通过影像复制了生活段落,音乐作为时而现实时而非现实的元素穿插其中,又让语言对生活段落做新的解读,现实与真实、主观与客观间的距离就这样被拉开来。
与隐藏的开放性相呼应的是连续的对立性。《年轻气盛》里,衰老和年轻构成了一对明显的对立元素,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的连续的对立:酒店现实空间与外景山间幻想奇观的对立,电影导演米克及其团体创作时的热情与简·方达饰演的旧日情人所代表的过气现实之间的对立,以音乐家弗雷德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和抢走女儿丈夫的歌手为代表的流行音乐,穿插在平移镜头间的蒙太奇想象甚至也可以被放到这样的序列中来。所有这些元素都是“老”与“青”的外延,巡弋在身体和皮肤上的镜头仅仅是最表层的描绘,两位老人对每天撒尿撒几滴的讨论,对年轻时代性生活的回忆,对衰老不加掩饰的写实、认同、自嘲、乃至玩味与赞扬成为一种以“悲剧性有趣”来设置影片基调的态度,在这样的态度之下,年轻与衰老被混合在了时间的序列里。
而对于我们观众来说,则是在年轻与衰老的混合体中,走入了现实与真实模糊的界线。我们都在寻找真实,但寻找的是属于自己的真实,而真实的想象与现实之间所有的距离,就像片中的导演弗雷德所感受到的生活和他能在银幕上再现的生活一样,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是在年轻与衰老的对立背后,更让人饱受折磨又充满迷人魅力的对立。
----------------------------------------------------------------------------------
最后说说人物,片中的主要人物几乎都有现实对应者,最后被唱响的《简单乐章》是被现代主义、极简主义以及摇滚影响的后极简主义作曲家大卫·朗(David Lang)写的,他呢,就是《梦之安魂曲》里面那首听起来像嗑药一样的summer overture theme的提琴四重奏的编曲。唱歌的是韩国著名的女高音曹秀美,是被卡拉扬钦点过的人。但片子里的音乐家弗雷德影射的人又是谁呢?
影片中,年迈音乐家弗莱德谈到了自己对和著名的现代派音乐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才华的羡慕,以《春之祭》闻名的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除了有“超过弗雷德十倍的才华”外,也是个感情生活风头无两的人,影片《香奈儿秘密情史》讲的就是那个贵的要死的包的创始人香奈儿女士和这位音乐家的风流韵事。而这位音乐家除了和香奈儿姐姐有一腿外,还是同性恋圈子的红人,那他到底和和谁搞过基呢?
女儿说弗雷德给自己搞过基的男人写信,虽然没有指明是谁,但弗雷德说自己和斯特拉文斯基关系很好,而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是巴黎艺术界的同性恋群体中的红人,还和当时在巴黎创办俄罗斯舞团的塞尔戈·佳吉列夫传过绯闻,而著名音乐家拉威尔和拉威尔的学生德拉格,则都是和史特拉文斯基关系密切且传闻中搞过同性恋的人,德拉格还有和斯特拉文斯基言语暧昧的信件被爆料,信中说“我讨厌你躺在佳吉列夫的臂弯里”之类的,至于到底是谁,你们自己脑补吧……
上次是罗马,这次是阿尔卑斯山,调子却出奇地一致。没有什么比艺术家回溯自我更能表达对人生的嗟叹了。这种氛围,很容易就浸入,沉迷,然后,也想去欧洲逛一逛。
理智的人没有品位可言。
电影院赞爆了。是那种你看过一遍,觉得还可以再看上一遍的电影——无论是为了电影形式上的美,还是音乐旋律的美,无论远看还是近看。老套的人生命题,却讲得新颖且潮,从音乐、电影导演、编剧、表演乃至爱情、婚姻、生命都提出了看法(尽管有些观点挺教化世人的),但我选择无视它的缺陷。
这样一个轻松漂亮的故事,在现实的残酷与幽默和荒诞中流淌着生命的美与哲,诗意与建筑,生命是想象的世界,虚构的短篇,无为与万物,圆融无间。
想到自己老了也不可能住到这么好的地方缅怀青春和人生,不禁伤感了起来。
好棒的卡司,好棒的演技,但是看过了费老师再来看这个真是平庸啊……某些笑话还挺好笑的,但是大多数时候说教意味浓重,而且确实不够简洁。所谓高潮段落全部女主角现身草坪那场戏能更low一点吗?(我猜这个是[深喉]那个导演的梗)一看这位老兄就是个拍烂片的……
基本上就是前作《绝美之城》的姊妹篇,而且还不如前作,碍于这个关于年轻与衰老,恐惧与渴望,情感与音乐的主题算不上深刻,好在导演的匠气还在,匠气十足的剧本加上美学风格,就算片子这回拍的再怎么山寨费里尼,索伦蒂诺这套作者化的风格依旧可以很打动很多人。★★★☆
到处都是随意却又标志性的典型导演签名。每个细节都有解读的空间。非常有意思。
八部半(导演、疗养院、拍不出片),年轻气盛(音乐家/导演、度假酒店、拍不出片)
电影不错,妓女演员很漂亮,有感觉。关于老年,不太好拍,很多人没注意到,这种电影如果拍好了就是对年轻年老亲人朋友总之自己一生的觉悟,如果拍不好,就是对年轻和生命的贪婪。
“年轻时看什么都很近,那是未来。年老时看什么都很远,那就是过去。”
一点非常非常高级的......艺术鸡汤,花了大力气整出小觉悟,活在费里尼的阴影下真是惨呐
索伦蒂诺的构图依然绝美,只是剧本有种筋疲力尽的感觉。没有时间的重量,只有青春和苍老之间的浮光掠影,这样的电影比较适合在养老院看~(两个絮絮叨叨的老头直接去扯证吧...)
索伦蒂诺会把一个大主题分成几个分支主题。年老由心而生:失去了感知的能力(妻子与按摩师女孩对比);喜欢怀念旧事但不拆穿;摆出一副“你不懂”的姿态轻视年轻人,却被“年轻”本身所打动。马克思-集体主义-婚姻的隐喻。年轻具有弹性(女儿与登山者),两位老人最后都站了起来。黑色幽默讽刺十分精彩
成长是污泥,爱情是不染。死亡是解脱,老去是惩罚。
配乐画面依然无比美妙,欧洲电影之光啊。比上一部《绝美之城》还要脑洞大开,然而叙事和格局都更小了,不够大气,总体也弱。估计会有一堆人说生涩难懂不好看,没关系,导演本身也不是打算拍给所有人看的。
4.5 一改索伦蒂诺上一部的绝美之城的节奏问题,这次整部电影铺的很均匀,同时因为这种均匀也削弱了整部电影的力量和气质。当然,意大利导演讲故事依旧能讲出一种特属意大利民间传奇的幽默。男人与女人,音乐家与导演,人生吧,也终究是一场旅行,爱和幽默是手里拿着的行李箱和头上戴着的帽子。
看完突然明白一些事,艺术,你比如电影,年轻时你是凭直觉去喜欢,当你决心投身其中,你想学的尽量像它们,像那些你喜欢的,好的,再那之后很久,你才会慢慢明白当初和现在你喜欢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之后,属于你自己的创作也许才真正开始。道理跟炒菜做饭是一样的。
已不行,被一种莫虚无的做作形式感限制
索伦蒂诺美学,站位、构图及肢体动作也是苛刻,总体感觉却依然生活化,剧情也好理解,容易带入情感。一切都近在眼前的青春与一切都遥远的老年的反复对比呈现,梦幻与现实的交织,衔接与表现都气定神闲。其实片子没有刻意去区别年老与年少,他们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切磋互相作用。[B]